RAID
磁盘阵列 RADI 美国加州伯克利88年提出(独立磁盘冗余阵列)
把多块独立磁盘组合成一个容量巨大的磁盘组
利用个别磁盘提供数据所产生加成效果提升整个磁盘性能
通过储存冗余数据增加容错能力(数据保护)
RAID 物理分类
硬RAID
磁盘阵列柜
企业级 平民消费不起
RAID阵列卡
设备上加装
有些阵列卡有缓存 增加读写速度
更好的阵列卡带电池 更稳定 断电数据完全写入才断电
主板自带RAID 主板稍微出点问题 就会炸 (电池没电 超频失败)
主板自带RAID 不及软RAID
软RAID
早期不稳定 更新迭代之后 跟硬RAID差距不那么明显
常见 NAS 用的软RAID
RAID 0
将两个以上的硬盘并列起来 形成一个大的磁盘
最少需要两块
磁盘容量=所有硬盘只和
写入操作=分别存在不同的硬盘里 有几个硬盘同时处理
总结=速度最快 容量最大 极致速度就是不安全 坏一块全部坏 数据是分段存的
RAID 1
比较安全 最少需要两块
所有硬盘互为镜像
每块存放数据一样
理论读取速度与raid0相同 写入速度等于单块硬盘
某快硬盘损坏 拔出损坏盘 插入一个新的 可以重建阵列
总容量 = 50%
磁盘容量=单块硬盘最小的为准 100快硬盘也仅为一块
写入操作=分别存在不同的硬盘里 有几个硬盘同时处理
总结=性价比低 利用率最低 但是稳定 重要数据可存放
RAID 2 3 4
(容量和安全的提升 不追求极致速度)
设计之初就是针对各种各样的场景 有缺陷 很少用到
很多阵列卡也不支持2 3 4
RAID 2
最少三块硬盘
读写的时候要对数据进行实时编码(纠错码) 得到的数据比原始大
读写时需要实时校验数据 算法复杂 硬件开销偏大
容量 = 50%
RAID 3
RAID3是在RAID2基础上发展而来 采用更简单的算法 硬件开销相对较少
最少三块盘 数据分段写入不同硬盘 校验数据单独存放另一个盘
每次读写都会访问校验盘 长时间高负荷工作 容易挂 挂了就真挂了
容量 = N-1(N为硬盘数量)
RAID 4
RAID4和RAID3相似 不同之处就是写入校验盘数据
RAID3 按照bit分割数据
RAID4 按照数据快分割 数据快大小由系统决定 通常比bit大 小文件写人比3快
缺点:非校验盘损坏 数据恢复比3低
校验盘损坏 RAID3 RAID4都找不回来
容量 = N-1(N为硬盘数量)
RAID 5
原理和RAID3相似 但RAID5把校验数据分散存在各个硬盘里
每个硬盘都有校验数据
一块硬盘损坏 所有硬盘配合校验信息 可以进行恢复
最少3块盘 1/3 放校验数据 2/3存放原始数据
读取速度和RAID0相似 写入不及
允许损坏一块 可以实现数据完全恢复(理论)
容量 = N-1(N为硬盘数量)
缺点:机械硬盘读写数据时 12TB可能会出现URE不可恢复读取错误
损坏一个盘进行重建磁盘阵列时 只要出现一次URE 就会重新重建 对此重建会高负荷
如果同一时期买的盘 一块坏了 另外几块也好不到哪里去
RAID F1
RAID 5 儿子
针对 ssd固态硬盘 采用类似RAID5阵列模式 对SSD写入磨损有特定优化
校验数据会尽量放在一个SSD里面 降低其他硬盘写入量
发现SSD写入到上限时 可实现自动数据转移
缺点:贵贵贵
RAID 6
最少4块盘(增加到了两个硬盘空间存放校验数据 )
两个硬盘冗余空间使用不同校验算法 坏两块都能恢复
采用双算法校验 校验数据量是RAID5的两倍
校验算法计算量偏大 读写速度不及RAID5
写入也慢
容量 = N-2(N为硬盘数量)
RAID 7
美国scc专利产品 貌似倒闭
容量 = N-1(N为硬盘数量)
RAID 10
RAID1+RAID0 合二为一
保证数据安全 提升读取速度 可用容量只有总容量的一半
最少4块盘 先1 后0
妈的也可以先0后1 自己理一下就知道可不可靠了
JBOD
跟储存池类似 合并成一块盘 所有硬盘只和
坏哪块 丢哪块数据
第一块硬盘包含各个盘数据的分段表 坏了就全挂
优点: 可用容量为所有硬盘容量只和 从第一块硬盘开始写 后面硬盘处于闲置状态
缺点:安全偏低 读写速度与单块一样 没一点提升